聚力“三大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之“重”——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湖北武汉转型观察

时间:2025-09-24 11:31 来源:新华社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quality,Q_80 (10)

来源:9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鹏翔 龚联康 熊翔鹤 熊琦

初秋时节,长江之畔的湖北武汉,处处涌动着转型发展的蓬勃生机。“十四五”以来,武汉锚定“三大优势转化”,在转型突围中重塑自身新时代之“重”。5年间,全市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眼下,这片孕育辛亥首义的热土,正以科技自立自强重塑发展优势、以“五型”枢纽链接双循环、以生态底色绘就绿色转型新路,为中部崛起注入澎湃动能。

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8月底,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实验室内,一枚指甲大小的北斗芯片,正接受-40℃至85℃的稳定性测试。“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尺寸较同类产品小50%,功耗降低40%,信号捕获速度却提升20倍。”公司董事长韩绍伟说。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武汉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鲜活注脚。近3年,当地科研团队突破了“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

quality,Q_80 (11)

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92所高校、141万大学生、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的科创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如何让实验室“科技种子”在产业土壤扎根?武汉的答案是:以机制创新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起步阶段,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拨转股’的方式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产业化过程中,又借助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对接了3家重要客户。”武创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邰鑫来感慨,短短两年,公司团队已扩展至三四十人,年订单量增长了4至5倍。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介绍,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构建“早期拨款转股权+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孵化机制,助力“科技种子”扎根产业土壤。

截至今年8月,武创院已设立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超80个产业化项目得到持续攻关。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引导创新主体以“用”为导向,攻关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一批企业牵头组建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

“实验室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武汉柔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推进电子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牵头的湖北鼎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在抛光液等领域实现突破,成功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供应链。”该实验室主理人肖桂林说。

据介绍,聚焦7个新赛道,武汉已动态建立500余家企业的培育库,在210家市级中试平台、32家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撑下,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打造“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呜——”一声长鸣,中欧班列(武汉)缓缓驶出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满载武汉产的汽车零部件、光电子设备,驶向阿拉木图;50公里外的阳逻港码头,新一批来自广州的集装箱被卸下,经疏港铁路专用线转运,也将在10多天后抵达塔什干。

“由于运输成本低、时效快、流程简化,中欧班列(武汉)吸引越来越多珠三角、长三角的货物从武汉‘出海’。”武汉铁路物流中心舵落口营业部副经理付渊说。

quality,Q_80 (12)

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班列从武汉吴家山站驶出。新华社发(彭琦摄)

素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近年通过建强通道、打造平台、优化服务,构建起“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立体交通网,将自身区位优势转化为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2025年6月,武汉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至此完成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五型”布局,成为全国第二个、中部首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

以往,资源循环企业格林美所需的关键原材料粗制氢氧化镍,需从印尼经广州或江苏转运回鄂。2024年11月,“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开通,整体运输时间压缩7至10天。东风新能源汽车在北欧市场广受欢迎,但受海洋阻隔,班列无法直抵。中欧班列(武汉)先后开通瑞典、挪威、芬兰3条新线,既为企业衔接市场,也为亚欧大通道增添“流量”。

在“强健筋骨”的同时,武汉还畅通“毛细血管”,以通道黏合市场,提升服务精细度。

“新西兰龙虾自天河机场通关后快速转运,波士顿龙虾依托花湖机场口岸优势高效分拨,并首次同时使用空铁联运、空陆联运和空空联运三种方式实现分销。”卓尔国贸卓鲜链总经理宫海旺说,作为商贸服务型枢纽,武汉汉口北联动顺丰枢纽、湖北机场集团等多方运力资源,实现生鲜产品“快链”直达。

空中通道扩容、陆上通道延伸、黄金水道焕新……截至目前,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开通国际航线65条,武汉港有集装箱直航航线33条、多式联运线路70条,中欧班列(武汉)国际线路增至58条,枢纽“流量”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量”。

绘就“湿地花城”绿色画卷

暑热退散,武汉西南部的沉湖湿地里,完成繁衍的夏候鸟即将离去,冬候鸟的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群鸟翔集见证着武汉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

武汉伴水而生,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2022年,武汉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是一道“必答题”。

quality,Q_80 (13)

栖息在沉湖湿地的水雉。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创生态补偿制度。”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介绍,随着退养还湿、修复治理的推进,湿地水质逐渐改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目前已监测到鸟类301种。

如今在武汉,湿地不仅是鸟类天堂,更浸润城市肌理,成为市民身边的“诗和远方”。每逢节假日,几处江滩公园停车场总是满员,生态廊道与奔涌长江相映成趣。

“青山江滩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熊颖说,地面大面积铺设透水材料,雨水通过导水盲沟和盲管,汇集到雨水花园及生态草溪中,最终补充地下水。

江湖相济,城水相融。小微湿地变身城市“毛细血管”,生态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湿地保护区向城市中心区域辐射。截至2024年底,全市小微湿地已增至50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武汉乡村生态游次第兴起:蔡甸区依托沉湖湿地,举办油菜花节、观鸟节,带动当地农民增收;黄陂区香溪谷发展溯溪、露营等业态,36万人吃上“旅游饭”;江夏区舒安街道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油茶、食用菌、中草药……

quality,Q_80 (14)

栖息在沉湖湿地的灰翅浮鸥给幼鸟喂食(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中碳登”落户武汉,成为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运行4年来,“中碳登”累计发放碳配额240亿吨,清算资金突破650亿元,吸引260家涉碳机构聚集。“武汉正以碳市场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让生态资源成为‘绿色资本’。”中碳登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人文的“软实力”与科教、产业、区位的“硬实力”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新时代“武汉之重”。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表示,武汉将牢记党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和省委部署要求,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机遇挑战,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持之以恒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