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应答

时间:2025-09-27 18:48 来源:长江云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每天,第一缕阳光掠过长江三峡的峭壁,化作满江金波时,这条奔涌了千万年的大河,都会在时光的卷轴上给出崭新的应答。

4e650bf0fa9cfd8bfa34dfcea69b4821

在2025“大河对话”开幕式上,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强调:“江河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人类世界永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谋划以长江、黄河为主的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实施的国家重大战略。话语背后,是长江从远古到今朝,从未停歇的“应答”之路——它用每一朵浪花,回应着文明的追问;用每一段江流,思考着人类的未来。从350万年前繁昌人用石器叩击江水,到今天全球专家共商水安全的对话,长江的应答,始终与中华文明同频,与世界文明共振。

长江应答的活密码

长江的第一份“答卷”,写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它从青藏高原的冰川起步,裹挟着各拉丹冬山的雪水,穿越横断山脉的险峻,滋养着四川盆地的富饶,最终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铺开千里沃野。这条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用18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9282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支撑起中国40%的人口与45%的经济总量,更讲述着一段从未中断的文明叙事。

河姆渡遗址的稻穗印痕,是它对“如何孕育农耕文明”的最早回答——那些距今8000年的稻谷,改写了人类农业史的版图;铜绿山下出土的青铜礼器,是它对“如何构建礼乐秩序”的回应——斑驳的铜绿里,映着先民对天地人的敬畏;云梦秦简上的竹简文字,是它对“如何治理江河大地”的思考——从“田律”到“仓律”,法治的智慧沿着江水代代相传。而曾侯乙编钟2800多个乐音里,更是回荡着“楚有才人”的豪迈和“上下求索”的深沉。

b605af80b22b1f8e1a12f871b9ae50c1

尼罗河的金字塔见证了法老王朝的兴衰,亚马孙的雨林散落着印第安部落的秘史,长江,在千万年里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动脉”。今天,十年禁渔让江豚种群从濒危边缘回升至1249头,“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景成为常态;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武汉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这些正是长江对“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这一全球命题,给出的东方答案,联合国将其列为全球生态修复案例,就是对这“应答”智慧的国际鉴定。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长江的应答,却让每一次“踏入”都能触摸到文明的脉络。它不是孤立的水流,而是中华文明的“活载体”;它的应答,绝非孤芳自赏的独白,而是与世界大河和鸣的交响。当“大河对话”汇聚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的智慧时,长江拿出的,是一份写满“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答卷,并以此写下人类文明永续的可能。

长江应答的关键词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长江面对的考题变了:全球水安全的挑战、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文明互鉴的期待,都在呼唤一份更具时代性的“答案”。王忠林在2025“大河对话”开幕式上致辞,给出了清晰的方向:厚植生态本底,建设美丽长江;强化科创引领,建设创新长江;提升枢纽能级,建设开放长江;赓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长江;强化兴水治水,建设安澜长江。

“美丽长江”的应答,始于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嘱托。在湖北,1061公里的长江岸线经历了一场“生态革命”——曾经的化工企业搬离江滩,取而代之的是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曾经的污水直排口被封堵,换来的是江水清澈、鱼虾洄游。越冬的候鸟与城市天际线共舞,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影,成为“美丽中国”最生动的注脚。

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从三峡工程到长江大保护,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与水和谐共生的路径。“美丽长江”的答案,延续着这样的探索。它不是“只保护不发展”的消极退守,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动作为。当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武汉与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时,我们读懂了“美丽长江”的深层含义——它是长江对“如何守护生命家园”的回答,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鲜活实践。

如果说“美丽长江”是长江的底色,那么“创新长江”就是它奔涌的动能。在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突破万亿级,19个千亿级产业撑起经济总量跨越6万亿的脊梁——这是长江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应答。那些矗立在长江干流上的水电站,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绿色动能”的发生器;科研人员研发的数智化治理平台,将水质监测、生态修复的数据实时互通,为多瑙河、湄公河的治理提供技术参考——这是长江对“如何用创新守护生态”的动人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长江的创新,始终围绕着“绿色”与“可持续”的核心——它要回答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命题,更是全球大河治理的技术难题。

4d66e9b18a19494215c2f065c6b7b030

“开放长江”的关键词,写在长江黄金水道的波光里,也刻在武汉阳逻港的集装箱上。那些穿梭的货轮,像是长江伸出的“手臂”,连接着内陆与海洋。王忠林指出,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放眼这条通道,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

长江江豚保护技术推广至柬埔寨,让伊洛瓦底江豚新增5头幼豚;“大河对话”吸引20余国专家共商流域治理,武汉牵头推动“文化发展共建”与“治理经验共享”;中国企业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将长江的治水智慧带到异国他乡——这是“开放长江”对“如何联通世界”的回答。它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奔赴:让每一条大河的治理经验,都能成为全人类的财富。长江的开放,始终是“协和万邦”的中华智慧在新时代的实践,并用每一次国际合作的握手、每一次技术的共享,给出“如何让一条河流成为连接文明的桥梁”的答案。

“文化长江”的应答,是长江文脉的赓续,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在湖北,“荆楚文脉赓续工程”让楚国八百年文化焕发新生:云梦秦简的文字被数字化复原,游客可以通过AR技术“触摸”两千年前的法律条文;“锦绣长江”非遗展让蜀绣的针脚、楚剧的唱腔,走向尼罗河、亚马孙河的岸边。长江沿线38处世界遗产,从武当山的道观到大足石刻的造像,每一处都是文明的坐标。当中国的考古技术帮助埃及守护法老文明时,“文化长江”的答案便有了全球意义。长江的文化智慧,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是“美美与共”的胸怀,它不是文化的“输出”,而是文明的“共鸣”。

9a01646409f5f1762706bc2dc19a998c

而“安澜长江”,则是长江对“如何守护人民幸福”的承诺。“安澜”不止于防洪。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让“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解决了北方地区的缺水难题;“河湖长制”的全面实施,让每一条支流都有人守护,每一滴江水都清澈见底;“兴水利、除水患、提水质”的实践,让长江成为“惠民之河”。当家住长江边的人们不再担心洪水淹没家园,当城市居民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放心水,当农民在旱季迎来长江的补水——这些平凡的幸福,就是“安澜长江”给出的最珍贵的答案,诠释着“人民至上”的理念,让长江成为一条真正惠及民生、造福后代的幸福之河。

长江应答的主人公

长江的应答,从不是河流自身的独白,而是亿万人民用双手书写的篇章。我们说“长江在应答”,其实是在呼喊:是人民,用智慧与汗水,让这条河有了回答的力量;是人民,用坚守与创新,让长江的“答卷”有了温度与深度。

400cc0cde745906806cdfbaa58f3a58e

应答者,是十年禁渔中放下渔网的渔民。在湖北荆州,曾经以捕鱼为生的人们,如今成了江豚守护者。每天清晨,他们驾着小船巡查江段,记录江豚的活动轨迹。正是他们的退捕,换来了江豚的逐浪,换来了长江生态的复苏。他们是长江“美丽”答卷的第一作者,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应答者,是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上世纪90年代,数十万工人奔赴三峡,建起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他们中,有牺牲在建设一线的工程师,有远离家乡的钢筋工,有坚守岗位的质检员……正是他们的汗水,浇筑了防洪的屏障,点亮了清洁能源的希望。他们是长江“创新”“安澜”答卷的书写者,用最坚实的臂膀,扛起了“守护大江安澜”的责任。

应答者,是守护中华鲟的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科研团队坚守40年,攻克中华鲟人工繁育的难题,累计放流超3000万尾。“中华鲟是长江的活化石,我们不能让它消失”。正是这样的坚守,让长江的生物多样性有了保障。他们是长江“美丽”答卷的探索者,用最严谨的态度,破解着“物种保护”的难题。

应答者,是传承楚剧的艺人。在湖北武汉,楚剧演员化身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校园、社区,教孩子们唱楚剧、画脸谱。“楚剧是长江文化的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这样的坚持,是文化传承者的担当。正是他们的传承,让荆楚文化在焕新中绵延。他们是长江“文化”答卷的传播者,用最真挚的情感,续上文明的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长江的每一页“答卷”,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长江边,武汉市民在晨跑;长江畔,黄冈农民在晒谷;长江口,上海货轮在启航——这些平凡的场景,正是“长江应答”最动情的画面。因为有了人民,长江的“应答”才有了温度;因为有了人民,长江的“应答”才有了力量;因为有了人民,长江的“答案”才能在与世界大河的对话中,尽显光华。

新的一天开始了,长江,这条奔涌的大河,又将踏上新的“应答”之路。而它的答案,终将是:让一江碧水永续东流,让文明之花永续绽放,让人类的未来,在与大河的和谐共生中,更加美好。这,就是长江的应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承诺。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