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工位孵出3亿估值,一座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之城加速崛起

时间:2025-09-10 19:55 来源:大武汉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几位年轻人正俯身调试一套微创心肌旋切系统。

不远处,另外一支团队正在演示电站巡检运维机器人如何“一眼识别”设备异常。而在武创院的共享实验室,展示的高产高蛋白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已经从8%提升至12%。

这些画面,不是科研单位的内部展演,而是“活力中国调研行”百余名央媒记者近日在武汉创新一线看到的真实场景。

7dced798cb66e7f23dc7f54a2ffe941c

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记者记者何晓刚 摄

没有横幅标语,没有汇报材料。有的,只是产品本身、技术对话和创业者眼里的光。

一位央媒记者在采访本上写下:“这里不仅是孵化器,更是未来产业的策源地。”

提升创新能力

5800家高新企业共享“国之重器”

东湖科学城,四年前规划出炉时,许多人还说不清“科学城”到底长什么样。

如今再访,轮廓已清晰。

造型独特的“光谷科学岛”上,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正在进行安装调试,今年底即可实现试运行。总工程师李小春打了个比方,“它就像一副能看清地下几千米的‘超级眼镜’,模拟极端地质条件,为川藏铁路、能源物质开采等‘深地工程’探路。”

这不是孤例。

隔壁,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已投入运行;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正加紧调试;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年底即将动工。

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国之重器”。

它们不孤傲。

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湖北实验室、超28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在此交汇。光谷地区16万家企业、5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成为这些装置最活跃的“用户”。

f9fef9a11bdef373823c3514ca17f135

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相聚在“马蹄莲”下。(资料图) 记者高勇 摄

科研不再锁在深闺,而是从规划之初就带着“应用相”。

激活创新基因

“科技淘宝”半年促成1.7万项目“联姻 ”

实验室成果不够成熟,企业不愿接;初创团队缺乏资金,不敢试。科技成果转化,最难是“中间段”。

武汉正在尝试“填谷”。

武创院内,一株“科创之树”象征着创新力量正蓬勃生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所在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加紧调试低空飞行器的智能控制系统。两年时间,团队从10人扩展到三四十人,年订单翻了近5番。

“我们来武汉,不仅是看中区位,更是因为这里的创新机制。”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邰鑫来说。

他所说的“机制”,是武创院探索的“拨转股”模式——前期用财政资金支持研发,成果成熟后,资金转为股权。既解决了团队初创期“无米之炊”,也实现了财政资金循环利用。

武创院副院长王慧中介绍,目前,这一模式已推动超1000项成果落地,培育企业400余家。

中试,是另一道坎。

在光谷生物城,鼎康生物医药车间里,生物反应器全速运转,环境参数严格控制。乐普生物的抗肿瘤药“普特利单抗注射液”,从这里走向市场,全程只用18个月。

如今,武汉已建成16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中试平台。它们像一座座“桥”,连通实验室与生产线。

但光有桥不够,还得有“牵线人”。

今年初,武汉库柏特科技在开发智能药房机器人时,遇到“抓取”难题。他们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上发布需求,很快匹配到武汉工程大学机器人团队。三个月,补药效率提升到800盒/小时。

现在,药师只需扫描取药单,机器人自动拣药、发药,精准高效。

这个平台已吸引11.3万用户,发布需求6万条,成功对接1.7万项。上半年,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99亿元。

6005cb069597ad99a5ac3c79dcbfd7bb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内景。 记者何晓刚 摄

厚植创新土壤

100元工位孵出3亿元估值

在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环岛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凭借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突破国际监测难题,团队三年间从3人发展到估值3亿元的瞪羚企业。“园区月租100元一个工位,还帮我们对接高校招聘。”技术总监王雪峰说。

武汉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杰接过话头,“园区不仅便宜,还帮我们对接青创贷款和大赛资源,让技术落地更稳、更快。”

目前,青创园已孵化企业254家,带动就业超2500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

苏超超的创业故事,是另一个样本。

他在武汉理工大学读书期间获得天使投资,创立所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AI服装定制平台。今年平台总交易额已超2亿元。

他在朋友圈写道:“十年前,我在理工大起步;如今,更多优秀创业者正在这里崭露头角。”

人才吸引人才,生态滋养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点出关键,“人才不仅看工资,更看重事业平台。”

通过“3551人才计划”,武汉引进了4名诺贝尔奖得主、85名顶尖科学家。光谷研发投入强度达10.5%,约是全国平均的4倍。

从美国来汉的鼎康(武汉) 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托马斯伸出两个大拇指,“这里街道干净、邻居和善,非常有安全感。我们正在做世界一流的药企。”

金融“活水”也在悄然浸润。

今年3月,“汉融通”平台完成首笔全线上“政银担”业务,青年创业者可一站式融资。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及个体户29.5万户,累计促成融资4218亿元。

49d9e502121447c29a18082501ad7f54

央媒记者一行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采访。 记者何晓刚 摄

记者手记:

三链共舞,城与人兴

武汉的创新故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细碎真实。

它是一个工位月租100元的青创园,是18个月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的抗癌药,是3个月解决技术瓶颈的供应链平台,是年轻人在朋友圈感慨“武汉真的变了”。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不是三条孤立的链,而是交织成网、彼此成就的生态。

在这里,大科学装置不再高冷,它们成为产业创新的“共享仪器”;中试平台不再是空白,它们填平了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谷”;创业者不再孤单,他们在一个工位、一笔贷款、一次对接中,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从“一束光”到“满天星”,从“国之重器”到“万众创新”,武汉没有刻意追求“链”,却让“链”自然生长、彼此链接。

当创新不只是论文和专利,而是可感知的产品、可触摸的生活、可期待的未来,那么,一座“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之城将自然生长。

——这或许就是武汉给出的答案。

(长江日报记者 冯雪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