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易光斌 丰远义)9月3日,十堰绿松石产业的企业家们,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开启了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思想碰撞。
当天上午,由十堰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和市商务局共同组织的“2025年十堰市绿松石产业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正式开班。这场跨越千里的学习之旅,承载着十堰绿松石产业转型升级的期望与梦想。
01 浙商精神的新启示
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网副总编辑、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的授课引人深思。他从地理人文视角解析了湖北与浙江的区域特征差异,引导学员们思考不同文明形态对商业思维的影响。
课堂上,胡宏伟先生金句频出,“没有退路,才是最好的出路。”“利他主义是帮助别人,更是在帮助自己”等引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这种敢闯敢干、先利他后利已的浙商商业哲学,为十堰绿松石从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做企业,而不是满足于做生意。只有在利已和利他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胡宏伟会长的这句话道破了商业的本质。
02 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
十堰绿松石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占全球 50%,全国 70%,是全世界公认的绿松石资源集聚度最高、品质最好、品种最全的富矿区。然而,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胜势,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现实考题。
在分组讨论中,竹山兴竹绿松石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涛指出:"产地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从卖原石向卖产品、卖文化、卖品牌转变。
当前,十堰绿松石产业正面临三大挑战:品质信任危机、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不完善。特别是外地低质矿石进入十堰市场,对本地品牌造成了冲击。
03 浙商博物馆的启示
下午的浙商博物馆参观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博物馆展示的浙商群体特征令人印象深刻:浙商遍布全球各地,涉足各行各业,年龄结构多元,且在A股上市公司中占比近15%。浙商们的成功案例激发了学员们的思考。不少人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新商机:绿松石回收再利用、产业链附加值挖掘、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向都具有巨大潜力。
石海绿松石董事长张淑英表示:"绿松石应该向饰品化,时尚化转型,拓宽应用场景,让传统文玩焕发现代魅力。
04 诚信经营与产业升级
讨论中,学员们一致认为:诚信经营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必须让制假售假行为在十堰绿松石市场无容身之处。
湖北九如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亮强调:"要学习浙商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但更要坚守商业道德底线。只有建立可靠的溯源体系,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与会者建议推行"一物一码"溯源系统,从源头保障品质,同时建立行业自律公约,对假冒伪劣行为"零容忍"。
05 创新发展路径
经过深入讨论,与会代表在五个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
建立生态化开发体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用好历史文化底蕴,讲好绿松石故事;强化时尚设计能力,推动产品向饰品化转型;创新营销传播方式,用好新媒体平台;推动数字化管理,实现实物资产向文化资产转化。
与会者认为,产业发展需要具备四种精神:开放的精神,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契约精神,夯实商业文明基础;学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包容心,促进行业协同发展。
06 凝聚共识向未来
经过一天的学习研讨,学员们达成了多项共识:成立绿松石产业联盟,打造统一产业 IP;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健全行业规则,强化契约精神;推动与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修班共有七天课程,首日的学习已经点燃了学员们的热情。大家对后续课程充满期待,希望通过深入学习浙商经验,为十堰绿松石产业发展找到更多可行路径。
十堰市正在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的产业体系,绿松石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这场浙大研修,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钱塘江畔,夕阳西下,首日课程结束。学员们走出浙大之江校区,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浙江经验探寻十堰绿松石产业的创新之路。从文玩到饰品,从传统到时尚,从资源到品牌--这条转型之路虽然挑战重重,但前景值得期待。
诚信经营、利他思维、创新发展,这些从浙商精神中汲取的智慧,正在为十堰绿松石产业的千亿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会者纷纷表示,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十堰绿松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