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空轨列车驶过武汉高新大道路段。光谷融媒体中心提供
一批创新药企加速向光谷聚集。光谷融媒体中心提供
光谷广场。光谷融媒体中心提供
轻捏软糖不凹陷、抓取豆腐不破碎,一双包裹电子皮肤的机械手打蛋切瓜后还比个“OK”;工程师在演播室隔空挥动手套,30公里外的机器人同步复刻动作,点亮黄鹤楼光影秀……盛夏的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机器人、生物制药等未来产业已批量落地。因光而兴,聚光成谷。这方创新热土还有着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中国光谷。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
牢记总书记嘱托,近年来,东湖高新区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2024年高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同比增长7.1%,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由第9位升至第6位。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产业园区、企业车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触摸光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强劲脉搏。
培育原始创新“启明星”
8月7日,由湖北省科技厅主办的湖北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发布暨转化路演活动在武汉举行,30项成果集中亮相,20个项目签约金额105.27亿元。“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成为现场焦点。
“我们保存数据,就是保存文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谷实验室双聘研究员张静宇告诉调研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通过飞秒激光把数据“刻”进玻璃,巴掌大的2毫米厚玻璃硬盘容量高达360TB,可存2.5万部高清电影或9000万首歌曲,具备长久保存能力。该技术获吉尼斯“世界保存时间最长存储技术”认证,并摘得2024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团队已成立武汉一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速技术和成果产业化。
颠覆式创新离不开“国家重器”。在光谷,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建设如火如荼,项目主体结构于今年6月全面封顶,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6家湖北实验室提能增效,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初露峥嵘,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矩阵。
颠覆式创新离不开“接地气”的奇思妙想。8月11日,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奥福民®在光谷下线。武汉禾元生物董事长杨代常介绍,人血清白蛋白素有“黄金救命药”之称,2024年我国进口率仍高达69%。传统提取依赖人血,存在血源安全风险。禾元生物用“稻米造血”,在水稻胚乳细胞中表达白蛋白,每千克糙米蛋白表达量已达20~30克。年产1200万支的黑灯工厂正在建设中。
企业是创新主体。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已超58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73家,居全国高新区第4;2024年授权发明专利1.6万件,绝大部分来自企业。
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孤岛工程,而是全球智慧共同浇灌的繁花。光谷在充分激发本土科创主体活力的同时,还通过“飞地园区+离岸科创中心+海外创新中心”链接全球科创资源。同时,湖北7个城市也在光谷布局“科创飞地”,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湖科学城科创成果辐射带动力日益强劲。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钱从哪里来?在企业自筹资金的同时,光谷每年筹措70多亿元财政资金投向科创,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以上;研发投入强度10.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
人从哪里来?通过光谷各类人才计划等举措,累计引育硕士3.5万余人、博士6000余人。
突破性成果竞相涌现:空芯光纤、心肌旋切、电磁能弹射等自主创新技术领跑全球;2024年,中国信科等企业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省级科技奖励60项;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市;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屡创世界纪录……一项项新突破新产品于光谷诞生。
打通供需对接“隔离带”
湖北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但长期以来,供需错配导致不少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以“用”为导向的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由势而生。
如何对千余种药品精准识别,在0.01秒级的指令响应中实现毫米级的精准抓取?今年年初,当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药房机器人研发中遭遇瓶颈时,研发团队想到了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
在平台发布技术需求后,武汉工程大学机器人团队迅速响应。该校付中涛教授带领的10人攻坚组加入联合攻关,三个月内将机器人补药效率提升至800盒/小时,药品定位精度小于0.1毫米,单次抓取实现“零差错”。药师只需将取药单对准扫描仪一扫,药品便由机器人发出,自动抵达出药口。
科创供应链平台将供应链思维引入科创领域,建设供需精准对接、要素充分集聚、区域高效协同、内外循环畅通的科技创新供应体系,从最初在光谷起步到全省覆盖,再到湾区链接、欧洲布点,有效联通起各方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创新供需对接、资源汇聚、政策赋能。这个被称为“科创红娘”的平台,上线一年多入驻用户便超11.2万户,发布科技创新需求5.9万条,促成1.7万个项目成功对接,让技术创新不再“孤军奋战”。
科技成果转化,难在“最后一公里”。对此,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开出的药方是“拨转股”——对筛选出的高精尖项目,先以科研经费形式注入启动资金,待项目成熟后再灵活转化为股权,既解科研团队“无米下炊”的燃眉之急,又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转化—退出”闭环。
“暴发性心肌炎精准诊断试剂”项目,就是在“拨转股”支持下得以快速推进,已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这项能在15分钟内快速诊断的技术,有望将全球高达50%的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降至5%以下。
“我们就是要让‘纸’,尽快变成‘钱’。”武汉光谷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颜佐辉告诉调研组,2024年9月,该公司将光谷9家科技型民营企业的高价值专利进行打包,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在深交所首期发行规模达6800万元。
调研组了解到,在光谷,针对“从0到1”原创性突破、“从1到10”成果转化、“从10到100”产业化跃升等不同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配套。仅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组建的全资国有企业——光谷金控设立管理的4只母基金就发起设立参股子基金69只,投资企业1273家,覆盖上市公司60家,其中20家在科创板上市。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中试被称为“达尔文死海”。
走进坐落于光谷生物城的鼎康(武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如同进入一个精密的“管线森林”。空气经过多级过滤,温湿度被严格锁定,如巨型银蛋的生物反应器内,生物细胞迅速增殖……正因为有了这个中试平台,乐普生物的抗肿瘤药“普特利单抗注射液”,才能在仅仅18个月内完成从技术转移、工艺优化、工艺表征到工艺验证的全流程,创造了行业速度。
几个月前,鼎康生物重组蛋白药物中试平台与另外5家光谷中试平台一起,入选工信部公示的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如今,光谷拥有武汉市级备案的中试平台61家,主要分布在“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核心产业领域,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
锻造产业集群“强引擎”
49年前,武汉邮科院简陋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拉出的那根“玻璃细丝”已长成千亿级光电子信息集群。长飞光纤、华工科技等企业快速崛起,引领和集聚了光电子信息企业1.6万余家,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光纤光缆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5%,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连续多年销量居世界第一。
在东湖高新区东南的光谷科学岛,调研组驱车来到科学岛上第一家投运的企业——长飞先进半导体(武汉)有限公司。“达产后,企业可年产36万片晶圆,每年为144万辆新能源车供应‘心脏’。”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向调研组介绍时,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天车正在生产线上高效搬运着晶圆。
目前,光谷依托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和九峰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化合物半导体等千亿产业创新街区,构建起存储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及三维集成为主导,先进封装和硅光集成电路为特色的“3+2”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聚集产业链企业200多家。近一年,光谷新签约半导体产业链亿元以上项目30多个,涵盖核心设备、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从“点上开花”迈向“链上成景”,站上全球产业“风口”。
从光谷科学岛出发,约20分钟车程就来到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这是光谷继光电子信息产业后打造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武汉高校密集,具有很强的科教人才优势,我们上半年仅工程师就招了160多人;公司业务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海外。”曾在美国工作生活16年的鼎康生物总裁魏建中认为,即使从全球范围看,光谷也是最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区域之一。目前公司已累计投资2.7亿美元。
鼎康生物负责生产的副总裁托马斯来自美国,说起光谷的工作、生活环境,立马伸出两个大拇指:“这里的街道很干净,邻居们很和善,非常有安全感,我们正在做世界一流的药企。”
8月9日,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在光谷成立。该联盟聚合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临床资源,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以及部分龙头企业,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联盟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组织交流活动,推动跨领域技术融合与资源共享,加速脑机接口领域创新成果落地。
目前,光谷已汇聚4200余家大健康企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
从“一束光”到“满天星”,光谷企业总数已超16万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近百家,累计培育69家上市公司。
如何确保新增企业在光谷的主赛道上发展?
“产业链精准匹配,延链、补链、强链,这张‘三色图’就是我们的作战地图。”东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谢齐威指着醒目的彩色图谱告诉调研组,光谷创新推出“三色图靶向招商”模式,“你瞧,缺失需补齐的为红色,弱项需提升的是蓝色,需要巩固优势的为绿色。”“三色图靶向招商”半年内带动亿元以上项目签约额同比增长15.9%。
经验与启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东湖高新区抢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机遇,打造了创新资源富集、科技主体协同、资源配置合理和政府服务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有力推进了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打造创新资源汇集高地。以金融、人才和空间供给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一是强化金融支撑。建成投用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强化全流程企业上市服务。招引组建概念验证基金、科创种子基金等数十只产业基金,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打造创新药研发险、半导体供应链产品责任险,探索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早期投资风险共担等金融政策。二是优化人才保障。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安居房,健全就医、出行、子女入学等政策保障,精准满足人才需求。三是优化创新创业载体。整合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专业力量,提供生活成本低、办公网速高、通勤方便快捷、住宿舒适舒心的创新创业空间。
市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一方面,坚持以需定研。探索“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市场判题”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研成果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直接面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科研成果实用性和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供需对接。搭建汇聚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需求方、供给方和服务方的线上平台和线下体系,培养技术经理人,引导专业机构参与供需对接,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构建高校院所、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一是培育壮大多类型创新主体。推动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湖北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寻找发现、孵化培育、扶持壮大”机制,分阶段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二是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协作攻坚。聚焦产业链技术难题,推动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攻关项目,在以需定研的协同攻关中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长期技术合作,形成了“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载体。
有为政府打造良好创业环境。着力优化组织保障、政务服务、金融支持,推动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敢干”的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探索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创金融、人才引育、知识产权、开放合作等六类6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今年又出台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支持措施,专项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生态。办好光电子信息产业大会、光谷“青桐汇”等,组织“百万大学生看光谷”等活动,吸引优质创业项目落地。
光谷以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为特征的创新生态有效整合技术、金融、人才等优质资源,促进企业融入创新链,带动科研机构汇入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有力将科教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王建宏、张锐,本报通讯员刘欣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杨超)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