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谷依迅北斗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师指尖指令跨越千里,无人农机即刻精准响应;黄陂工业园内,每日300套机器人“关节”批量下线,为国产人形机器人的灵活运转注入动力……这些创新“尖板眼”,都出自武汉民营企业。
最近,2025年武汉经济“半年报”新鲜出炉:全市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在创新领域,84%的独角兽企业、79.3%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均来自民营经济。
从产业布局到创新链条,民营经济正更深度地参与融入城市转型发展。
今年3月,星纪魅族首次携“AI生态全家桶”亮相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这家2023年落户武汉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已超百亿元。
在城市经济体量的加速扩容中,民营企业始终是最活跃的因子。
截至今年上半年,武汉民营经营主体新增企业18.2万家,净增幅13%,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武汉也由此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总量跃升,增速领先,背后是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敏锐的市场嗅觉。
武汉南太子湖畔,芯擎科技数月前发布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填补了国产同等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的空白。
去年,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累计发货超100万片,出货量位居国产汽车大芯片之首。企业近5年来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这只扎根中国车谷的独角兽跑得又快又稳。
在武汉的“新质产业”图谱中,民营企业从未缺席: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民营企业集中的领域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的“发动机”。
“我们最开始是做电脑零售的,后来转型做‘看得懂图像’的智能安防,每一步都靠研发‘啃’出来。”武汉市德发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AI安全检测系统能实时识别12类安全隐患,已在多地轨道交通、工业园区落地。
产业“含新量”提升,企业“含金量”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167亿元,其中近七成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项目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发挥延链强链补链作用。
从市场细胞到产业器官,武汉民营经济正在从“活下去”走向“活更好”。
“咱们的无人农机,跑直线不打飘,指哪打哪,每百米误差才2厘米。”依迅北斗董事长付诚自信满满地介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种地的耕、种、管、收、储全流程都能躺着指挥。”
依托自研的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这家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北斗+惯性导航”组合技术成功嵌入北斗高精度农机自动驾驶终端,产品在湖北、江苏、新疆的田野里大显身手,让每亩地的作业效率直接提升20%左右。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在武汉,像依迅北斗这样的民营科技“尖兵”一抓一大把。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79.3%;全市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企掌舵者占比84%。这些企业活跃在生物医药、氢能源、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赛道,是新质生产力最前沿的践行者。
在黄陂祁家湾街道的武汉精华减速机工业园里,武汉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湖北斯微特传动有限公司产线火力全开,每天约300个人形机器人“集成关节”下线。“一台机器人需要10个关节来驱动肢体,我们做的产品让机器人的‘动作’更丝滑、更耐用,关节体积缩小了五分之一。”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上半年,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贡献率达63.5%。软件和科技服务业也不甘示弱: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软件业半年增长15.7%、科技服务业今年税收均将过百亿元。
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形成。亿咖通、鼎龙牵头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上下游协同攻关;九州通参与创投,孵化出多家健康产业新星;宏海科技、元光科技、大众口腔、禾元生物相继上市或过审——他们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撬动的链条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以上属于技术首创或首次应用。
从核心技术研发到场景化落地,武汉“小巨人”企业正以“人小志大”的姿态奔赴硬科技主战场。
民营企业不仅在“高精尖”领域闯出新路,也在细分领域焕发新意。
武汉恩斯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国内约50%的汽车座椅厂商采用该公司的测试设备;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效率、可靠性和耐久性均刷新行业纪录;武汉市恒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为全国20多个城市的100多条地铁提供防水材料供货及相关服务,产品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上半年,武汉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529.4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2.7%;民营经济纳税户数达122.95万户,比一季度增长86.7%。
为啥武汉“小巨人”这么能打?创新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与水分”,武汉在不断营造。
目前,武汉市正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再到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初创育苗、小微跃升、骨干瞪羚、龙头引领“四个计划”。围绕民企“痛点”“堵点”,税收服务、资金供给、政策咨询等机制不断精准落地。
在这座城市,科技、资金、市场、人才等关键要素正持续向民营经济聚拢,形成“敢闯有人撑、敢拼有路走”的发展生态。
从“量”的突破到“质”的跃升,从产业转型的先锋到科技创新的主力,武汉民营企业正用一次次“进击”闯关夺隘,为城市注入持续向新的不竭动能。
下一个“破纪录”的节点,仍在等待他们。
今天(7月29日),
长江日报头版刊发评论《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
编辑:姜鹏